当前位置: 首页 | 智慧支付
密钥申请
智慧支付

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智慧支付分会是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所属分支机构,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IC卡应用服务中心担任主任委员,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承担秘书处工作。自2017年7月开始筹建,目前共有会员单位70余家,其中副主任委员单位15家,是全国公共交通领域支付应用相关的政策研究、发展战略、技术规划、项目实施的行业组织。主要职责1、提供城市公共交通领域支付应用的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和建设项目等方面的建议;2、推动公共交通领域以及其它相关领域涉及支付应用的横向联系,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3、组织制定、推广、应用城市公共交通领域支付应用相关的规范和标准;4、接受政府主管部门的委托,开展有关公共交通领域支付应用相关的发展战略和规划的研究,承担有关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论证、评审,研究制定相关标准,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5、调查、收集、反映推广应用中的问题和建议,为政府部门制定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支付应用的方针、政策、法规等提供依据;6、组织成员单位进行调研和经验交流、召开研讨会,以推广在经营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成果.分会宗旨    建立基于支付应用的政府与企业沟通的桥梁,促进企业间的横向联系与合作;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资源整合,推进产、学、研合作,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规范和引导公共交通领域支付应用的健康、有序发展,依法维护行业和会员的合法权益。     

2017-09-25 阅读全文
密钥申请
北京:获超六成乘客青睐,NFC手机一卡通用户量已达1500万

移动支付在北京公共交通领域的渗透应用,为首都百姓公共出行带来了切实便利。北京公共交通扫码支付自5月16日实现“一码通乘”后,北京公共交通领域已正式形成了现金、单程票、一卡通、NFC手机一卡通、二维码多种支付方式并存的服务局面。公共交通出行的便利性一直是衡量城市综合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准。北京作为一座拥有2100多万常住人口的特大型城市,工作日公共交通所承载的客运量高达2000万人次,且轨道交通及大部分地面公交均采用的是“分段计费”运营模式,这些客观挑战使得北京公共交通移动支付的革新步伐并不算最快,但每一步迈进也可谓稳扎稳打。以目前被广泛应用的NFC手机一卡通为例,去年两会期间,北京政协委员蔡昱提出关于取消虚拟卡收费的提议,同年7月,一卡通在北京市交通委统筹规划下快速响应,相继取消了安卓、苹果手机一卡通开卡费用,这一“让利于民”的举措也令北京成为全国第一个全面取消手机交通卡收费的城市。而最近,伴随“一码通乘”的全面落地,北京公共交通移动支付率先在全国进入了“0门槛”应用阶段。截至目前,NFC手机一卡通的用户量已达1500万;从北京一卡通、北京公交、亿通行陆续发布的数据来看,二维码用户保守估计也已突破3000万。由此可见,北京公共交通领域在以单程票、一卡通实体卡作为支付基础保障的当下,NFC手机一卡通、二维码为代表的移动支付应用正在呈现“后浪奔涌”的增长态势。不久前,微博平台发起了一项“哪种公共交通支付方式最好用”的用户调研,结果显示66.4%的用户认为NFC手机一卡通因支持息屏刷卡、快速识别等特点,使用体验更佳,16.7%的用户更偏好使用二维码,15.3%的用户依然愿意使用实体卡,另有少量用户喜欢选择现金、单程票等支付方式。尽管这一调研受限于平台用户属性及样本量等因素,结果并非完全准确,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公共交通支付方式未来的发展潜力。同时,也说明无论是哪种支付方式,凭借自身的使用特点都有着特定的“拥护者”,正如即便在当今移动支付应用大行其道的时代,数量庞大的中老年群体、学生群体依然因为使用习惯以及学生卡特定优惠政策等原因,偏好使用实体卡一般。北京公共交通领域的支付手段在这些年不断推陈出新,每一次改变都在朝着更加便捷的方向迈进。如今应用势头正猛的二维码、NFC手机一卡通,也并非为完全取代单程票或实体卡而生,而是让每一位乘客都能随意所欲地选择支付方式,从而充分享受智慧交通所带来的便捷、高效、安全的出行体验。

2020-05-22 阅读全文
密钥申请
全国6个城市地铁移动支付使用占比超50%

近日,城市轨道交通AFC专委会发布了2019年城市轨道交通AFC系统市场报告,报告显示目前已开通轨道交通的38个城市均实现了互联网支付功能,包括互联网购/取票、扫码过闸以及手机NFC过闸等。在移动支付过闸方面,报告显示目前各地铁公司采用的过闸感知技术主要包括乘车二维码(官方App、云闪付乘车码、支付宝乘车码、微信乘车码)、NFC(HCE云卡)、银联闪付、面部识别、掌静脉、蓝牙等,应用情况如下:所有过闸技术中,App二维码乘车占比达到了34%,占比最高;银联闪付占比达到了17%,位列第二。但在此图显示中,并未将所有二维码以及NFC技术分别集合在一起,因此从技术角度判断占比率意义不大。不过报告数据显示,全国38个城市地铁均已实现二维码过闸乘车,10个城市地铁实现了HCE云卡过闸,19个城市地铁实现了银联闪付过闸。此前移动支付网也发布了《38座地铁城市移动支付年度盘点》,在整体的支持数据上二维码乘车覆盖率达到了100%(38个全部支持),NFC覆盖率达到了94.7%(36个)。其中存在些许出入,主要在于AFC专委会这份报告没有将手机厂商的手机交通卡算入NFC的支持范围中。在生物识别过闸技术应用上,报告显示目前只有上海地铁上线了掌静脉识别过闸,从AFC领域整体上来看,生物识别过闸仍然处于前期探索和实验阶段,多数城市轨道交通尚未大规模使用推广,以下8个城市轨道交通上线了面部识别过闸,其中合肥、贵阳、南宁等地并未针对普通人群全面开放。另据报告统计,各城市地铁互联网支付过闸日均客运量占比达30%以上的有17个城市地铁,其中天津、深圳、西安、昆明、杭州、福州等6各城市的地铁互联网支付过闸日均客流量占比超过了50%,也就是说上述6个城市每天几乎有一半以上的用户在使用移动互联网支付。

2020-05-22 阅读全文
密钥申请
2018移动支付关键词:线下场景、生物识别

如果有人拿走所有的现金,只留一部手机给你,你觉得自己能撑多久?一天?一周?还是一个月?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半年都不成问题。试着回想一下我们一天的生活:早晨出门在楼下便利店用条码支付“刷”早餐上班;坐地铁、坐公交,手机NFC/二维码一碰就搞定;中午无论是出去吃还是外卖都可以用微信或支付宝买单;下班回家买菜,即使是路边摊也可以用手机来付钱;商超、水电煤缴费、买票都能使用移动支付。但活在移动支付时代的我们,真的了解大家使用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的偏好吗?是衣食住行还是吃喝玩乐?对生物识别支付还停留在指纹和人脸识别?静脉支付、虹膜支付、声波支付,要不要了解一下?日前,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以下简称“协会”)近期发布的《2018年移动支付用户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可能会颠覆我们的认知。男性用户多还是女性用户多?看到这个问题,相信很多人的脑海自动蹦出的答案是女性。“买买买”似乎已经成为了女性朋友无法撕掉的标签,不开心时要买,开心时也要买,过节时要买,有优惠活动时也要买,自然是女性使用移动支付更多一些。反观身边的男男女女,似乎是男性带钱包的人数更多一些,也增加了使用现金的概率。然而,报告显示:2018年,男性用户占全部移动支付用户的60.6%,女性用户占全部移动支付用户的比例为39.4%;而2017年男性用户占全部移动支付用户的52.3%,女性用户占全部移动支付用户的比例为47.7%。两年调查结果相似,男性用户多于女性用户,2018年女性用户占比略有下降。在支付行业资深人士刘刚看来,除特殊领域外,基本上都是男用户多于女用户,这是性格使然。“我已经好久没有看见男性带钱包了,标配基本上是一个手机,如果更多,再加一个书包。带钱包的属于比较勤快的,不带钱包的才是最懒的,越懒才越用移动支付,不带卡不带现金。”支付场景中哪类占比最高?最让人没有想到的统计数据来了!就个人使用移动支付的体验来讲,占比最高的难道不应该是吃吃喝喝吗?然后是买票看电影、看话剧,再偶尔出去旅游订个火车票、飞机票。投资理财什么时候和吃喝玩乐、衣食住行一样普遍了呢?而报告显示:2018年,99.1%的用户表示最常在购买理财、股票证券等投资理财类场景使用移动支付,较2017年提升近60个百分点;其次为生活类,如购买吃穿用方面的生活所需品等,占比为97.2%,与2017年基本持平;公共事业类的支出排名第三,占比为68.2%,比2017年增长6.7个百分点;票务类缴费排名第四,占比为67.0%;通过移动支付在商旅和娱乐类业务下载两个场景进行支付的用户,分别占比为64.1%和46.7%;使用其他场景的用户占有16.7%。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表示,从样本选择上看,80.1%受调查对象表示每天使用移动支付,就这类客群而言,已然是移动支付的深度用户,相比于其他场景,投资理财的电子渠道普及率最高,成为调查对象心中移动支付渗透率最高的场景也不令人意外。不过,问卷调查结果很大程度上会受样本选择的影响,反映一个大概的趋势是可以的,对于其数字的精准度不宜过高期待。看到投资理财的占比数据,刘刚也感到有些意外。他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应该是和余额宝、理财通以及直销银行各种“宝宝”有关。使用移动支付的用户基本上都会买余额宝,或者开通余额自动转存余额宝,都应该会算在投资理财里,本质上都是购买货币基金。此次之外,P2P理财等也从PC端走向移动支付,其实也能说明大众的理财观念在提升。线下场景的痛点在哪?移动支付逐渐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人们对于公交地铁和医院的移动支付需求仍未得到满足。报告显示,用户认为市场主体最应加强移动支付在公交地铁和医院场景的应用。2018年,有66.6%的用户认为市场主体需要进一步加强移动支付在公交地铁领域的应用;排名第二位的是医院,占比为64.9%;排名第三的是高速公路,占比为54.5%;排名第四的是停车场,占比为48.5%;排名第五的是水电煤气缴费,占比为45.4%;菜市场及便利店分别占比为44.5%和43.8%。麻袋研究院研究员苏筱芮表示,从调研结果来看,用户认可比例与该场景的使用频率呈现正相关。比如公共交通属于高频场景,移动支付的普及可以避免排队带来的公共客流拥堵;同样,医院、高速也存在相对严重的排队问题,因此用户对移动支付在这些方面的运用就更加渴求。薛洪言则认为,这两类场景都属于典型的刚需场景,且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场景方借助支付体验提升来取悦消费者的动力不足,加上对新兴支付工具的稳定性、安全性、即时性存在忧虑,导致这类场景的移动支付渗透率较低。不过,随着移动支付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日趋成熟,在用户需求、支付机构推动和场景方本身的线上化、数据化转型诉求的多方因素下,移动支付在公交地铁和医院等场景的渗透率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预计还会进一步提速。静脉识别、声波和虹膜识别生物识别技术认知方面,刷脸、按指纹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而声波、虹膜、静脉等识别技术似乎还很神秘。这份报告数据则恰巧印证了这一现象。2018年,用户对指纹识别技术了解程度排名第一,占比为93.0%;对人脸识别技术的了解程度排名第二,占比为80.7%;对声波和虹膜识别技术的了解程度排名第三位和第四位,占比分别为24.7%和24.1%;对静脉识别技术了解程度最低,占比为4.2%;除此之外,有3.5%的用户表示对各项生物识别技术均不了解。简单来说,虹膜识别是通过对比虹膜纹理特征之间的相似性,可有效确定人们的身份,是人体特征取点最复杂、算法最精细、误识率较低和验证率较高的一种技术;声波支付是通过移动设备发送的“咻咻咻”声波到收款方的声波接收器,从而实现交易指令传输;静脉识别是通过将手指静脉的生物信息和银行卡绑定,即可在支持相关技术的消费场所动动手指完成付款。苏筱芮认为,用户的了解程度跟这些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程度呈正相关,比如指纹识别和人脸识别技术已经被很多智能手机搭载。安全性方面,目前生物识别技术的安全性还是相对而言的,并不是绝对的。但随着机器学习的不断更新,今后生物识别在认假率、拒真率等安全性指标方面也会不断提升。不过,易观分析师王蓬博并不是很看好生物识别支付技术。他认为,生物识别技术的成本太高,目前不太可能大规模地铺开。同时,个人隐私安全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事实上,扫码的使用习惯已经培养起来了,既简单又实用。而报告显示,2018年,有85.0%的用户能够接受使用生物识别技术来进行移动支付身份识别和交易验证,比2017年略有提升,而有15.0%的用户选择了不接受。苏筱芮表示,被大多数人接受,从正面来说,一是因为方便,还有就是由于生物技术的普及,心理接受程度不断提升,例如在安检、超市买单的时候刷脸等等。从反面来说,目前并没有生物识别领域较大的负面事件产生,因此民众在使用的时候还是抱有信任感,不会产生太多心理抵触。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2019-01-03 阅读全文
密钥申请
广州公交乘车码日交易量已超81万人次

记者获悉,今年以来,公交支付方式也越来越多“花样”,支持羊城通、岭南通、二维码等多种方式支付。据了解,羊城通累计发卡6300万张,日均交易量超1300万笔;线上平台注册用户超1000万,年均线上交易超200万笔。值得注意的是,广州在全国率先实现公交地铁领域全面覆盖乘车码支付,截至2018年10月,广州公交车乘车码日交易量已经超过81万人次。

2019-01-03 阅读全文
密钥申请
中美学者最新研究:移动支付促进消费潜能 消费频率增长23.5%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近期发表的最新实证研究成果称:中国移动支付的迅速普及,正在给交易总额和购买频率带来积极影响,并由此拉动内需,正向驱动中国消费的高增长。这组研究由中美高校共同完成。根据研究报告,这项研究在比照了2010年9月-2013年2月期间,近1.6亿笔匿名交易的特征数据后得出结论:平均来看,在接受移动支付后,交易总额增长了2.4%,总交易频率则提升了23.5%。(图1显示,在观察周期内,每月新接受支付宝的消费者数量。可以看到,从2010年10月开始,新接受支付宝的消费者总数稳步增长。2013年,新接受支付宝的消费者人数增长至204547人,占样本的13.3%。这表明移动支付正越来越普及。)研究结果还表明,移动支付可替代信用卡刷卡支付,同时也可以作为PC在线支付的补充。在中国消费者接受支付宝之后,采用刷卡支付的交易总额减少了3.9%,但PC支付的交易总额则增加了0.3%。研究作者、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商业管理教授Xu Yuqian表示,一旦消费者接受移动支付,并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移动支付就会成为消费者购买小额商品的方式,进而拉动内需。“总体来看,移动支付会促进更多的购物频率,尤其是偏休闲的购物,例如食品、娱乐和旅游。”研究显示:影响最大的是消费者经常购买的低客单价商品,例如饮料和电影票。而从不同行业来看,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交易最多的品类是食品百货,占39.51%,其次是教育类产品,占14.84%。(上表显示了移动支付交易过程中不同品类在全部交易的占比,其中教育14.84%,家政服务1.34%,医疗健康0.92%,娱乐3.96%,食品百货39.51%,旅行3.51%。)Xu Yuqian同时在文章中建议零售商拥抱移动支付,因为这意味着“你会希望为客户提供多种渠道来支付,符合你的最佳利益。”这项论文的合作者还包括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的Anindya Ghose教授和南京大学的Xiao Binqing教授。研究小组称,近年来,在中国,支付宝等移动支付渠道影响消费者的日常消费行为已成为人们共同的直观感受,但一直缺乏在此基础上基于经济学模型,对消费和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这正是研究的出发点。此前,全球移动行业组织GSMA也发布《移动资金行业状况报告》指出:在许多新兴市场,移动支付等技术是驱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这种作用尤其体现在推动支付正规化、提升透明度,以及拉动GDP增长等方面。

2018-12-05 阅读全文

地址:和解员:李想(秘书)、高凡(编辑)010-68183101-805 邮编:

Copyright © 城市通卡网京ICP备:09038623号-6  "城市通卡网,全新平台传播通卡,引领未来"  技术支持:东云创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