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议 | 首页新闻

“一张网”办百般事 “一扇门”传民生情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1-08 浏览次数:1516


指尖敲击,信息可知,服务可得。2018年,随着我国互联网政务的发展,不少民众发现,以往要跑很多次才能办好的一些事,现在坐在家里打开手机就能完成。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飞速发展,便民举措更精细,政务服务趋向“零距离”,民众切实感受到了更优质的服务体验。



一网通办:民生服务“触网”步伐全面加快


跑断腿、磨破嘴、打不完的电话、盖不完的公章,这些曾是过去很多民众到政府部门办事的切身体会。今年,“互联网+”理念进一步深入政务服务,“24小时不打烊政府”“全程网上办”“秒批秒办”……这些词标注了政务服务改善的成果,也承载着民众对高效服务的触感。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使更多事项在网上办理,必须到现场办的也要力争做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加快政府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打通信息孤岛。


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实施方案》,要求进一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体系。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再次就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全面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作出重要部署。


目前,全国已建成31个省级政务服务平台,30多个国务院部门建设开通了部门政务服务平台。其中,20个地区构建了省市县三级以上网上政务服务体系。在31个省级平台提供的22152项省级行政许可事项中,16168项已经具备网上在线预约预审功能条件,占比72.98%,平均办理时限压缩24.96%。


“一网通办”的政务服务平台让民众切实得到了便利,给民众办事带来便捷,最大程度地惠及民众。



办事有“质感”:智能服务让人民更有获得感


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各地政务服务中,“刷脸办事”“语音提示”“机器人引导”等看似“脑洞大开”却便利民众的构想已走进现实。


在安徽芜湖,民众走进出入境办证大厅,就有一台“萌萌”的机器人主动与办证民众打招呼。这台机器人可以为办证民众提供咨询引导服务,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语言知识库进行优化升级,为办事民众提供更加智能、便捷的出入境服务。


在浙江台州,民众进入行政审批办事窗口指定区域,经办人员启动操控人脸识别专用摄像机,可抓拍出办事对象清晰的人脸图像,依托公安平台,根据人脸识别系统反馈结果可准确判断其身份信息;深圳市人社局推出手机“刷脸”验证养老金领取资格的服务,当地离退休老人在家就能领养老金,操作过程不超过10秒。


在陕西延安,“互联网+政务服务+人工智能”综合平台可以向企业和民众提供网上审批服务、网上便民公共服务、网上投诉建议受理服务三大板块的服务功能,开启了“不见面的网上审批、不跑腿的政务服务、不打烊的智慧政府”新模式……


此外,我国有超过65%的省市建立了政务云平台。贵州省“云上贵州”系统平台汇聚了214个政府部门和机构部署的715个应用系统,实现全省政府数据统筹存储、统筹共享;上海通过“市民云”,民众已实现包括在线查询个人医保金、公积金、养老金等在内的72项应用,接下来,还将有个人健康档案、医院预约挂号等40多项服务上线。


令人期待的是,多地正在尝试通过大数据挖掘,分析用户行为习惯,推进个性化服务,实现以个人为中心的服务资源聚合和个性化服务定制,提升服务“质感”。


回望2018年,“互联网+政务服务”将政务服务与互联网这一载体有机结合,通过统一规范服务标准、优化服务流程和网上办理、提供智能化人性化的创新服务、拓展服务渠道等方式,构建起一整套公开透明、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体系,让民众办事更方便、创业更顺畅,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拥有了更多获得感。


【返回】

地址:和解员:李想(秘书)、高凡(编辑)010-68183101-805 邮编:

Copyright © 城市通卡网京ICP备:09038623号-6  "城市通卡网,全新平台传播通卡,引领未来"  技术支持:东云创达